朦胧诗选(读《朦胧诗选》:指定“不清楚”的感觉)

“朦胧诗”一词最早出现于郭沫若1930年编选的《诗经新传》中。他在其中提出:China is ready for a new poetry, a genre, let us say, which is at once vigorous and sensitive, simple and profound. We might call it the misty poetry.”(中国已经准备好迎接一种新的诗歌,一种既富有活力和感性,又简单和深刻的诗歌形式。我们将其称为“朦胧诗”)“朦胧”这个词的后现代意象可能是从这里产生的。朦胧诗遵循的一个中心思想是“不清楚感觉”(zi ran jue xiang)。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感和精神状态是通过替换常见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集体行为。

如果你有机会读到1930年代出现在诗坛上的那些朦胧诗,你一定会有些惊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诗人写的内容。在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文学知识体系中,读者缺乏能够理解朦胧诗的关键技能。

朦胧诗题材广泛,内容涉及抒情、叙事和抒情叙事的文体都有。它的基本特点是减弱了定、变、味(形象)之间对立关系的语言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意境。这种意境往往体现一种支离破碎、符号化、异化的审美状态,让人们的理解跳出成见和固化的想象。

在潮起潮落的文学史上,“朦胧诗”的影响程度和持久度值得我们思考。毫无疑问,90年代新生代诗人的华丽登场和世纪之交互联网逐渐普及更是让这种诗歌体裁重新得到青睐。这一现象表面上或许可以理解为情感表达上的诉求,但如果深究,还是受那种在语言反思和文化反思的背景下提出反叛性思考的影响。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