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孔子在鲁国设立了自己的学宫,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学习。其中就有两位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子贡。两人年纪均在20岁左右,都非常聪明好学。不过,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路却大相径庭。
子路刻苦钻研,常常苦思冥想,想要理解学问的本质,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子贡则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只要听过一遍,便能迅速理解其中的精髓,达到了如鱼得水的境界。
一次,孔子安排了一场论辩活动,让两人进行对弈。话题是他们最近学到的知识:《仲尼》(指孔子)是萨格拉底吗?
子路从《论语》中找到了《雍也》这篇文章,通过认真理解、深入思考,想要探究《仲尼》身份的真相即萨格拉底。他认为孔子的思想观点是中庸之道,是集各家之长,创造出来的。因此,孔子显然不可能是萨格拉底。
而子贡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孔子和萨格拉底一样,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两人的思想体系虽有所不同,但本质相同。因此,孔子就是中国的萨格拉底。
最后,孔子对两人这场论辩的思考做出了总结:虽然两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思考的过程中,问题得到的内涵和外延更清晰了,即便依然存在疑问,也对自己的学问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才是学习的目的。